聊聊Apple Watch平臺認知與產(chǎn)品設計

2023-07-02 12:22:16 來源/作者: / 己有:7人學習過

聊聊Apple Watch平臺認知與產(chǎn)品設計

WatchKit app畢竟是Watch應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從各類UI控件的使用到布局、字體、配色原則、動效實現(xiàn)等等,有太多需要去了解,本文也不會深入到如此細化的層面。建議各位道上的兄弟姐妹花些時間完整閱讀官方的界面設計規(guī)范 – Apple Watch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我做的中文版在這里,如有需要也可參考,不作為首選推薦,因為時效性欠佳,官方更新過的一些內(nèi)容沒有做。另外如果情況允許,也可以同時讀下同樣來自官方的Apple Watch Programming Guide,過于技術性的話題不屬于我們的范疇,但那些解釋UI元素定制方法的內(nèi)容對于設計師來說還是有些參考價值的。

Glance自從 19 世紀手表誕生以來,瞥一眼手腕查看時間,已經(jīng)成了人們的習慣動作,有了 Apple Watch,這個習慣性的一瞥可以給你更多訊息。我們開發(fā)了Glance,這個功能可以將你查看最頻繁的訊息提煉出來,使你常用的 app 更加適合在手腕上瀏覽操作。要查看相關訊息時,你只需用手指向上輕掃一下,就能立即瀏覽天氣預報、查看日歷上的下一步安排,或在地圖上查找當前位置。你可以通過左右輕掃來翻閱不同的 Glance,或輕點其中一個,即可打開相應的 app 查看詳情。

即使沒有實際上手,官方的簡介也足夠幫我們結合有可能的實境進行腦補了。

Glance是WatchKit app的一種可選性附加組件,從屏幕下邊緣向上輕掃即可喚出,用于快速查看對應app中的即時信息,類似于iPhone通知中心里的Widget。既然是可選組件,就意味著只有某些特定形式的產(chǎn)品才有必要去使用,譬如對日歷應用來說,可以使用Glance來顯示用戶接下來的安排;航旅方面的應用可以在Glance當中顯示用戶所要搭乘航班的登機信息;而to-do類產(chǎn)品則可通過Glance幫用戶快速查看待辦事項。

聊聊Apple Watch平臺認知與產(chǎn)品設計

每個應用最多只能擁有一個Glance視圖,所以對于航旅應用來說,無法將用戶近期的所有航程各自放到一個Glance里;to-do類產(chǎn)品也不能同時利用多個Glance來展示多個待辦清單。所有應用的Glance會以分頁的形式排列,在屏幕上左右輕掃即可切換查看,就像我們在Apple的演示當中看到的那樣。

在為產(chǎn)品設計Glance視圖之前,要對其在樣式與行為方面的特性有所了解:

樣式

每個Glance都相當于一張尺寸固定、容量有限的卡片,其中的內(nèi)容是無法滾動的。如果你的app當中有太多信息需要即時呈現(xiàn)給用戶,那么面對如此狹小且無法擴展的空間,展示哪些,舍棄哪些?優(yōu)先級的判斷尤其重要 – 你要確保將那些與用戶查看Glance時的行為目標最為相關的信息以最簡短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確定了要呈現(xiàn)哪些信息之后,內(nèi)容的布局同樣要體現(xiàn)出層級。在1.5寸的屏幕空間當中,通過不同的字號、字色及分組關系來呈現(xiàn)出信息的優(yōu)先級與邏輯關系,這也是對設計師基本功的考量。不過好消息是,Apple官方為我們準備了一整套Glance布局模板用來參考,38mm和42mm兩款規(guī)格都有包括在內(nèi),并提供Sketch格式。

聊聊Apple Watch平臺認知與產(chǎn)品設計

行為

Glance不承載任何交互控件,例如按鈕、切換、滑塊等等;輕點Glance當中的任何地方都會打開相應的app。為了避免這一特性被濫用,設計規(guī)范當中特別強調(diào)Glance必須向用戶提供即時的、有用的信息,不要只是為了給你的應用增加一個快速啟動入口而提供Glance視圖。

Notification由于與你的 iPhone 相連,Apple Watch不僅能告知時間,還能依照你的生活和日程安排,給你貼心的提醒。收到郵件、信息和來電時,你會收到即時通知,以便第一時間選擇回應或者忽略。Apple Watch 時刻緊貼你的手腕,因此這種提醒及時而親密。它會輕觸你的手腕,悄悄提醒你下一個會議的時間和地點、當前的交通狀況,甚至建議你何時出發(fā)。你隨時可以向下輕掃進入通知中心,查看你可能錯過的內(nèi)容。

Watch上的Notification類似于iPhone當中的通知。如果你的iPhone應用支持通知功能,那么在Watch端也會天然支持Notification。有消息進來時,系統(tǒng)會通過Taptic引擎的觸覺反饋提示到你,如果你抬起手腕查看,系統(tǒng)便會將消息呈現(xiàn)在屏幕上。

Notification分為“普通”與“可交互”兩種模式,類似于iPhone會在屏幕頂端默認呈現(xiàn)“普通”的通知橫幅,下拉后便會將其切換至可交互模式,提供回復一類的操作,不過在Watch端,這兩種模式分別叫做“Short Look”與“Long Look”。

聊聊Apple Watch平臺認知與產(chǎn)品設計

Short Look的界面簡單至極,我們無需(也無法)動手設計,形式完全由系統(tǒng)模板定義,包括應用圖標、消息標題以及應用名稱三個組成部分,全部在一屏當中顯示,不支持滾動。整個Short Look只提供最少量的必要信息,以便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做出判斷;而系統(tǒng)則會根據(jù)用戶在完成判斷之后做出的自然反應來進行下一步動作。如果用戶認為通知信息在當前對自己不重要,最符合直覺的做法就是將手放下,不去理會,此時Watch會感知到用戶的動作,并忽略掉這條信息(仍可在Watch的通知中心當中回顧);如果用戶認為通知信息是重要的,那么一時之間不會把手放下,系統(tǒng)會將這種“保持姿態(tài)”的行為判定為“用戶產(chǎn)生了了解更多信息的動機”,進而自動將Short Look轉(zhuǎn)換為Long Look模式,以提供更加詳細的內(nèi)容,包括一些相關的互動功能。

從系統(tǒng)收到通知,到呈現(xiàn)Long Look的整個流程,在我個人看來是Apple Watch在人機交互方面相當精彩的一筆,充分利用傳感器的能力,根據(jù)用戶的自然行為來判斷在什么時候以怎樣的形式展示信息,使界面與內(nèi)容更加情境化的服務于用戶當下的動機,而無需用戶針對界面或設備本身付出認知及交互成本,這才是“智能”的味道。

回過頭來繼續(xù)說Long Look。相比于Short Look,內(nèi)容形式自然豐富了一些,通常也會更long,所以支持滾屏了呢。雖然內(nèi)容相對豐富,但仍要遵循系統(tǒng)提供的標準框架:頂部欄由系統(tǒng)提供,用于顯示app的圖標及名稱(可自定義背景色);最底部的Dismiss按鈕同樣由系統(tǒng)輸出,用來關閉Notification;而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域則可以由app自己來定義,包括內(nèi)容和互動功能兩部分。

其中的內(nèi)容部分,默認用來呈現(xiàn)完整的通知信息;你可以對其形式進行訂制,用來顯示一些靜態(tài)的、輔助性的UI元素(Static Interface,靜態(tài)化訂制)或是更加詳細和結構化的信息(Dynamic Interface,動態(tài)化訂制),而不止是默認的一段文本內(nèi)容。

在互動功能部分,你最多可以放置4個定制化的功能按鈕。別忽視這里,它們不像我們一直以來習慣的那樣給某些彈出層添加“確認”和“取消”按鈕那么簡單 – 在充分思考了基于怎樣的情境以怎樣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之后,我們同樣要考慮怎樣幫助用戶在這里直接完成與信息的互動,避免將操作負荷轉(zhuǎn)移到iPhone當中;如果只做提醒而不提供有用的互動功能,致使用戶必須頻繁的拿出手機完成所有任務 –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反而是在加重用戶的負擔,這樣的“生態(tài)圈”還不如iPhone一個設備來的方便些。

產(chǎn)品形態(tài)決定設計模式

在本文第二部分(“探索產(chǎn)品形態(tài)”)當中,我們從雙向共生的角度將產(chǎn)品大致分為了兩種模式,包括:

Watch是主互動設備,iPhone作為附屬。iPhone是主互動設備,Watch作為附屬。

第一類產(chǎn)品在Watch端的姿態(tài)更加獨立。用戶通常會保持在Watch當中進行操作,直到完成主要任務;WatchKit app作為產(chǎn)品與用戶的主要接口,承載著絕大部分的人機交互。對于這種模式的產(chǎn)品,設計重點將聚焦于WatchKit app本身(甚至可能無需為其配備Glance與Notification) – 基于產(chǎn)品自身在信息架構和任務流程方面的特性,結合將來有可能隨著硬件演進而產(chǎn)生的擴展性需求,選擇最合理的導航模式,盡量確保用戶進入app之后通過最少量的步驟即可來到主交互界面。

在主交互界面,嘗試將最核心的操作集約到一屏范圍當中;對于那些與當前界面內(nèi)容相關,但權重次于核心功能的操作,也不要強行追求通過當前屏幕呈現(xiàn),如果空間的局限實在難以突破,我們甚至無需像在手機上那樣至少提供一個“更多”作為入口。別忘記,我們可以通過Force Touch來“憑空”喚出情境化菜單。從設計的角度講,Apple在Watch這款“極小屏”設備當中首先推出這項技術是有原因的:當x與y軸所構成的平面難以提供更多空間時,就到z軸上去找;對交互動作來說也是同理,為作用于平面的“輕點”手勢增加一個縱深維度,新的可能性便隨之而來。

而對于第二類產(chǎn)品來說,為Watch與iPhone之間的連接機制塑造即時、簡約、高效的體驗就成了重中之重。正如前文所述,連接機制分為兩類:用戶主動發(fā)起的,以及被動接受的;對應到設計模式上,則分別由Glance和Notification負責承載。對于這類產(chǎn)品,用戶最終需要基于iPhone來實現(xiàn)完整的體驗,所以WatchKit app的存在感會相對弱化,對某些產(chǎn)品而言,只提供某種最適于快速訪問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最輕量的互動功能即可 。

這些最小化的內(nèi)容及功能的存在目的是什么?我個人看來,意義就在于當用戶主動發(fā)起“連接”,希望通過Glance快速了解狀態(tài)信息,并發(fā)現(xiàn)有進一步行動的需求,但當前所處情境未必允許用戶通過最適合的平臺(iPhone)來完成,那么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的在附屬設備上快速進行,只要功能和體驗方面的削減度是在可承受范圍之內(nèi)。同理,我們在前文中也強調(diào)過,作為“被動連接”載體的Notifcation,在互動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要確保通過Long Look視圖提供與通知內(nèi)容最為相關的若干基本操作,使用戶在認為有必要對信息進行反饋時可以在Watch上以最小化的方式來完成,而不是無論何時都必須從口袋中掏出iPhone、解鎖、找到圖標并進入app才能執(zhí)行。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也會發(fā)現(xiàn),就WatchKit app、Glance和Notification這三者的定位關系來看,一個特定的產(chǎn)品究竟屬于哪種模式其實并非絕對;我們在前文當中也有提到,在某些情況下,模式很可能發(fā)生互換。理論上的框架最終還是要以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產(chǎn)品作為依托。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確保在任何一個接口模式當中提供最適于快速獲取的信息以及最適于在Watch上進行的互動功能;至于用戶究竟選擇通過Watch完成目標,還是轉(zhuǎn)移到iPhone來獲取更完整的體驗,則由他根據(jù)自己的目標以及所處的特定情境加以判斷。

結束語

本文到此也該畫上一個句號了,但關于Apple Watch產(chǎn)品設計的話題才剛剛進入破土階段。很快,Watch就會正式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也將有機會在實際當中體驗這款新設備。希望屆時我能和大家分享更多關于Watch產(chǎn)品設計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同時希望與各位就更多的相關話題進行探討交流。